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力四射!张江成为无数“梦想家”的创新舞台和圆梦“福地”

浦东发布
2024-10-04



32年前,在上海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张江算不上起眼;32年后,从园到城的张江已成为上海科创王牌。这个过去生产酱油、咸菜,种植菱角的浦东小镇,通过32年的开拓进取,成为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核心,也成为了科创人才聚集书写传奇的“创新策源地”。








在这里,创新是没有回头路的开弓箭、是一台24小时不停歇的“永动机”;在张江,创新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今年7月是张江科学城诞生32周年,上半年“成绩单”也于近日出炉。据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工业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55%。截至5月底,经营总收入4602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1347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科技服务业营收291亿元,同比增长21%。


在科学城里,现有从业人员近50万人,硕博士约10万人,枝繁叶茂、蓬勃涌动的人才队伍铸就了张江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成就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让我们走进“张江人”的“张江故事”,探究张江科学城究竟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敢于突破  崛起原始创新策源地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是最早入驻张江的科研院所之一。岳阳路319号、320号,可以说是我国生命科学摇篮,但要从浦西到浦东创业,对1932年建立的老所来说,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不容易。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在张江的创新药圈子里,他的大名更是无人不知。但他还有另一层身份,在20多年前是张江“药谷”最早的拓荒者之一。


1996年,陈凯先被任命为上海药物所所长。东迁张江,是陈凯先在担任药物所所长期间作出的战略决定。2003年,上海药物所张江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第一家整建制搬迁至张江的国家级生物医药核心研究机构,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随后,药物代谢研究中心、中药创新中心、模式动物中心等如雨后春笋在张江拔地而起。


一个国家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体系逐步在张江建立起来。上海药物所自身也在张江这块热土上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新药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之一,而他们的创新故事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正在形成更多“从1到100”的核聚变。


今年上海药物所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谷美替尼片在日本获批上市。该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沈竞康与耿美玉研究员共同领衔、联合丁健与甘勇研究员合作研发,由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接续开发,并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谷美替尼是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第一个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为主体在日本申报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


基于基础科研带来的“最先一公里”创新优势,张江也正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上海药物所更着力放大“科学家+企业家”所带来的“1+1>2”的成效。


“药物所非常支持科研人员创业,上海药物所向他们提供了 ‘全下海’和‘半创业’两种选择。前者是停薪留职三年,年限一过,由科研人员二次选择是否继续创业;后者是研究员只作为创业企业的股东,将公司交由专业团队经营,自己则依旧在所内任职。目前选择这两种形式的科研人员都有。”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李平介绍道。


剪去绊住科研人员手脚的“细绳子”, 改革以来,上海药物所已有多位成果发明人走上创业之路,将他们研发的新药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上海药物所这个已有90多年历史的新药创制“国家队”, 现有55个候选新药临床在研,其中25个候选新药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15个候选新药正在开展国际临床,处于临床前研究的新药30余个,已形成新药研发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十年来累计已有90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其中通过项目转化孵育和支撑了科创型生物科技(Biotech)企业30余家。


张江用科学、精准的机制体制,让科研公共资源高效运转。而基础性功能平台高水准的开放、共享,为张江科学城夯实了创新根基。如今,与最初相比,张江科研经费投入增加了十余倍,布局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集聚了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129家研发机构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校区)。此外,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李政道研究所投入启用,持续书写着“原始创新”的故事。




链接全球  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衡路、蔡伦路、祖冲之路、牛顿路、伽利略路......走进张江科学城中心地带,18条以科学家名称命名的道路纵横交错。最早搬入这些“科学家”道路的外资企业,是罗氏。


在斥资8.63亿元人民币建立的罗氏中国创新中心内,有一幅展示图引人瞩目:那是1994年上海罗氏制药开工入驻浦东张江时的场景。30年前,罗氏带着创新的基因来到中国、落户浦东,成为了第一家入驻浦东的跨国药企。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浦东生物医药领域的首家企业,也是张江的第一个外资项目。刚到浦东时,罗氏制药面对的是一片稻田,但随后这家外资企业的发展令业界惊讶:2009年,罗氏上海研发中心成立;十年后,罗氏追加投资8.63亿人民币将研发中心在另址升级为全新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并在此后升级为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这里发现的多款药物分子进入全球临床开发,不仅针对中国市场,更服务于欧美市场。


“30年之前,罗氏来到浦东时面对的是一片农田,今天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药价值产业链。”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说,截至2023年底,基于创新中心产生的发明专利已超300件,其中一半以上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或日本获得专利授权。



就在去年,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的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在张江投用。唐秋嵩博士是罗氏中国加速器的负责人之一。他介绍道,截至今年6月,近20家本土初创企业已入驻加速器,研究方向覆盖蛋白降解、相分离等多种生物学机制,环肽、细胞治疗等多种药物形式,以及人工智能、功能蛋白质组学等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创新。


“我们希望在张江开展各类合作,助力整个浦东的生物医药生态系统。来自全国、全球的初创企业、科学家可以把罗氏作为梦想的首发站,把他们的创新与罗氏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资源相结合。”唐秋嵩博士说。


在张江拥有30年历史的还有GE医疗上海基地。进入新的三十年之际,GE医疗上海基地还新增了一项“头衔”:“一带一路”卓越智造中心。GE医疗也在上海开启了立足浦东张江、辐射长三角地区、覆盖中国的全面国产布局。


抓住全球产业大发展的机遇, 32年来,张江科学城“引进跨国企业、发展本土企业”两手抓,实现了产业跨越式发展。无论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们,也期待着开启下一个“黄金30年”的故事。




开放包容 无数“梦想家”的创新舞台




2015年,以法国数学家傅利叶命名的上海首家康复机器人创业企业在张江创立,希望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或老年人,带去“机器人”的“康复魔法”。但公司创始人顾捷20多年前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所怀揣的梦想是“做人形机器人”。



随着公司康复产品的成熟,这个梦想被提上日程。就在去年,傅利叶智能自主研发的最新产品通用人形机器人GR-1登上了“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舞台。



以GR-1为新起点,“人形机器人”成为了张江科学城内最火的创新“标签”。一年后在张江举行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上,一批批科创者带着属于自己的“机器人”来到现场,火爆场面让全球市场看到了张江的实力,而张江也成为了无数“梦想家”的创新舞台和圆梦“福地”。


富有想象力、创造激情、冒险精神的人才是张江最宝贵的财富,张江以产业聚人、以事业留人,为科学家助威、为企业家助力、为创业者助跑,为所有的劳动者、建设者服务。创业者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在张江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


上海的城市精神赋予了张江创新的文化禀赋,张江的创新是全球化的开放式创新,是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创新环境的国际水准、创新文化的开放包容。在充满激情的科创生态中,科创先锋们始终与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同行。




文字:杨珍莹

编辑:朱少昱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人民城市!浦东走出一条超大城区治理新路

*超百位军地青年参与,陆家嘴金融城开展军地联谊主题活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浦东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